
子(120.CoM):全球证券监管机构国际证监会组织(IOSCO)本周(11日)发布一份长达73页的深度报告,标题为「金融资产代币化」(Tokenization of Financial Assets)探讨该项技术的潜力与风险漏洞。
以下为你剖析这份报告的重要观点
核心诊断:一场「雷声大,雨点小」的渐进式进化
市场的叙事总是充满激情,但IOSCO的数据是冰冷的。报告戳破了「万物皆可代币化」的即时幻想,揭示了残酷的开局现实:
尽管金融机构普遍表示出浓厚兴趣(FTF调查显示兴趣高低几乎各半),但IOSCO的金融科技工作小组(FTF)调查显示,当谈到真金白银的商业化应用时,高达91%的受访司法管辖区仍处于「零或非常有限」的阶段。
进化,而非革命:这场变革的本质是「渐进式」和「增量式」的。所谓的代币化,在生命周期的诸多关键环节,仍严重依赖传统的金融基础设施和中介机构。这不是推倒重来,更像是在一台仍在运转的波音747引擎上更换零件,小心翼翼,且充满妥协。
滩头堡:为何是债券与MMFs?
并非所有资产都生而平等。
硅谷梦想着代币化股票和房地产,但华尔街的刀刃总是切向最容易见血(利润)的地方。
固定收益(债券):这是目前最活跃的试验场。原因无他:传统债券市场的后台流程,从发行、登记到结算,在许多方面仍停留在上个世纪。它充满了孤立的数据库、繁琐的人工流程和漫长的结算周期。代币化被视为一剂良药,有望显著压缩发行时间和成本。
货币市场基金(MMFs):这是另一个爆发点。贝莱德(BlackRock)和富兰克林(Franklin Templeton)等巨头的入场,标志着这不仅是个实验。他们的动机更为深远:不仅是为了提升MMFs本身的申购赎回效率,更是看中了MMFs作为「优质抵押品」的巨大潜力。
股票(Equities):报告对此直言不讳,股票代币化的市场「仍然非常有限」。因为在已开发国家,现有的公开股票市场已经「高度高效」。这场手术,暂时还不需要在这里动刀。
划开生命周期
一场极不均衡的手术当我们用手术刀划开资产的完整生命周期时,代币化的影响力呈现出极端的不均衡:
发行与销售:流程有所进化,但核心角色,发行代理人、承销银行、律师事务所依然存在。他们只是把文件柜台换成了DLT平台,本质工作并未消失。例如UBS的数字债券发行流程与传统实务「基本保持不变」。
交易与清算:这是最尴尬、也最能体现「妥协」的环节。
交易:影响非常有限。多数代币化证券仍在传统交易所挂牌(如瑞银的债券同时在SDX和SIX Swiss Exchange双重上市),或者面临严重的流动性fragmented问题。
清算:这是DLT的核心承诺。原子结算Atomic Settlement(T+0),但报告发现了一个极为反讽的现象:当有的选时,市场参与者似乎仍然偏好使用传统的T+2结算基础设施。背后的原因是复杂的:对DLT基础设施的不熟悉、对数字原生风险(操作或网络)的恐惧,以及传统清算系统(如SIXSIS)那强大到难以撼动的网络效应。
资产服务:
托管(Custody):实现了数字托管,但也开启了潘朵拉的盒子—私钥的管理和所有权的法律界定问题。
抵押品管理:这可能是目前最实质性的进展。DLT显著提升了抵押品的流动性,JPMorgan的Kinexys平台甚至实现了「日内回购交易」(intraday repo transactions),这在传统系统中几乎难以想像。
三大致命「阿基里斯之踵」:
潜伏的系统性风险这份报告真正有价值的地方,是它冷静地指出了这场「嫁接」实验中潜在的「排斥反应」和「感染风险」。
A.法律的幽灵:
谁是真正的「黄金记录」?这几乎是所有代币化项目的「原罪」。传统金融花了数百年才建立起清晰的法律框架来定义「所有权」。但DLT的出现,撕裂了这个共识。
链上 VS 链下:当区块链上的代币记录(on-chain)与传统的中央存管机构或转让代理人的帐本(off-chain)发生冲突时,哪一个才是具有法律效力的「黄金记录」?
贝莱德(BUIDL)坦承其链下的转让代理人(Securitize)记录才是法律上的所有权记录。链上记录更像是一个高效的「副本」。
富兰克林(BENJI):则采用混合模式,声称区块链是主要记录的「一个组成部分」,但转让代理人仍保留最终控制权。
瑞士(SDX):依靠其受监管CSD的地位和《瑞士DLT法案》的支持,使其DLT帐本成为具有法律效力的主要登记处。
B.基础设施的脆弱性
将兆元级别的金融资产架设在DLT上的风险是独特且致命的:
智能合约风险:代码即法律,但代码也可能充满漏洞(Bugs)。在一个不可篡改的帐本上,一个错误可能导致灾难性的、不可逆的损失。
例如在Layer2解决方案上,一笔交易何时才算「真正完成」?是在L2上确认时,还是在L1主网上锚定时?报告敏锐地指出了这种模糊性带来的巨大法律风险。
报告还提到私钥风险:在传统世界,你可以重置密码;在加密世界,你可能失去一切(尽管报告指出,注册在案的证券代币可以被发行人补发)。
C.「圣杯」的缺席:
可靠的链上结算资产,这是扩展的最大瓶颈。你可以轻易地在链上转移代币化的债券,但你用什么来支付这笔交易?
缺乏可靠的支付工具:为了实现真正的DvP(券款对付),你需要一个无信用风险、高流动性的链上结算资产。
选项及其缺陷:
央行数字货币(wCBDC):这是最理想的「圣杯」,但各国央行仍在缓慢试点中。
代币化存款(Tokenized Deposits):可行,但面临严重的市场碎片化风险,每家银行都有自己的标准和私有链。
稳定币:市场动能最强,但风险也最大。报告对此持高度警惕,指出其缺乏适当的审计和储备透明度,且本身具有价格波动和交易对手风险。
监管者的回应
用旧地图导航新世界面对这个新物种,全球监管机构没有发明一套全新的法律,而是不约而同地选择了「技术中立」这一核心原则。他们的逻辑是:「相同的活动,相同的风险,相同的监管结果」。
官方的回应是一套组合拳:
套用现有框架:大多数司法管辖区直接将代币化产品归入现有的证券法规。
发布特定指引:厘清现有规则如何适用于新风险,例如香港证监会(SFC)发布的通函。
监管沙盒:允许在受控环境中进行实验,这是最务实的作法,例如欧盟的DLT试点制度(DLT Pilot Regime)和英国的数字证券沙盒(DSS)。
修订法律:少数先行者(如瑞士、德国、意大利、西班牙)已开始修订现有法律,为「数字证券」或「DLT登记」提供明确的法律基础。
最终警告:「风险传染」的幽灵
这份报告的最终结论是:嫁接工程仍在极度初期的阶段。传统金融的旧有结构(如CSD)和新兴的DLT设施将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「并存」。
但报告在字里行间,敏锐地捕捉到了一个关键的、正在浮现的威胁:传统金融(TradFi)与加密资产(Crypto)之间的「风险传染」。
报告明确指出,代币化的MMFs(如贝莱德的BUIDL)正被越来越多地用作「稳定币」的储备资产,或作为加密相关衍生性商品交易的抵押品。
这意味着,这道曾经泾渭分明的防火墙,正开始出现渗透。来自波动性极高的加密市场的冲击(例如一次稳定币的脱钩),未来极有可能透过这些被「嫁接」的代币化资产,直接传导至传统金融的心脏。
这才是这场实验中,最值得全球监管者彻夜难眠的潜在变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