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加密货币市场在2025年10月11日经历了一场惊人的暴跌,这场被部分媒体称为"10·11暴跌"的事件,暴露了当前市场环境下投资者面临的诸多新风险。
暴跌数据与市场表现
根据Coinglass的数据,在这次暴跌中,全网爆仓总金额估计高达96亿至192亿美元,爆仓人数超过160万人。有分析师甚至推测,真实爆仓数据可能远超公开数字,或在300-400亿美元左右。
比特币价格一度跌破11万美元,单日跌幅超过13%。以太坊也未能幸免,价格一度跌至3400美元以下。然而,最惨烈的是山寨币市场,许多小币种出现了"自由落体"式的暴跌,IOTX等代币一度跌近归零,出现了短时间内价格直接归零的极端情况。
探寻暴跌背后的原因
这次暴跌并非由单一因素引起,而是多种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。
政策黑天鹅引爆恐慌
这场暴跌的直接导火索是前总统特朗普在社交媒体上突然宣布,将对中国商品加征新一轮关税。这一言论导致中美贸易摩擦骤然升级,全球风险资产瞬间承压。避险情绪急剧升温,资本纷纷逃向美元和美债,加密货币作为风险资产的代表,首当其冲成为被抛售的对象。
同时,有分析指出,这次暴跌发生在周五晚上(亚盘的周六凌晨),无论是欧美还是亚洲,做市商都有明确的工作时段,流动性本就相对匮乏,这进一步加剧了市场的脆弱性。
高杠杆与流动性危机
表面上看,这是一次突如其来的黑天鹅冲击,但真正让市场崩塌的,是长期积累的杠杆繁荣和做市商体系的结构性缺陷。
高杠杆的恶性循环:过去数月,比特币与主流资产屡创新高,但这背后大部分资金并非长期资本,而是通过合约、借贷和流动性挖矿堆叠出来的杠杆资金。当利空来袭,首先被击中的就是这些高杠杆多头仓位。支撑位一旦被跌穿,强平接连触发,抛盘越滚越大,市场陷入"多杀多"的链式爆仓。
做市商机制失灵:在Jump等主要做市商崩塌之后,市场的流动性供应更多依赖于主动做市商,但他们缺乏完善的尾部风险对冲机制。当特朗普的关税消息引爆市场恐慌时,做市商不得不优先保证比特币、以太坊等大项目的安全,把原本分配给小币种的资金抽走。结果,山寨币市场彻底失去了对手盘,卖压砸下来无人承接,价格出现近乎"自由落体"的暴跌。
新兴风险点的爆发
除了传统风险点,此次暴跌也暴露了一些新的市场脆弱性。
稳定币与抵押代币脱锚:算法稳定币USDE出现明显脱锚,短时间内一度跌破0.66美元,成为这场暴跌的标志性事件。同时,WBTC、WBETH等抵押代币的流动性也被全面击穿,WBTC最低跌至35000美元,远低于其应有的价值。
交易所技术瓶颈:在市场暴跌清算时,包括币安在内的数家中心化交易所却集体"拔了网线",应用程序冻结、订单簿卡顿,甚至被锁定账户无法进行任何操作。其中币安宕机将近半个小时,使用户完全错过了清算的黄金自救期。
精准布局的做空行为:在特朗普发布声明前约30分钟,一位巨鲸在Hyperliquid上增加了总值超11亿美元的BTC和ETH做空仓位。这些精准布局的空单在24小时内成功获利约1.9亿美元,引发了市场对内幕交易的质疑。
给投资者的风险管理启示
这次暴跌为所有市场参与者提供了宝贵的教训:
警惕过度杠杆:数据显示,爆仓用户中超八成持有高倍数多单。在波动性极高的加密货币市场,使用高杠杆无异于火中取栗。坚持低杠杆(不超过5倍)甚至无杠杆操作,是长期生存的关键。
关注流动性质量:投资者需要认识到,不同代币的流动性差异极大。在极端行情下,小市值币种和复杂DeFi代币的流动性可能瞬间蒸发,导致价格出现极端波动。
多元化信息渠道:仅仅依赖传统技术分析已不足应对当今市场。投资者需要关注地缘政治、宏观经济政策等更广泛的因素,同时留意巨鲸动向和链上数据变化。
保持长期思维:加密市场从来不是一条平坦的高速路,它更像是布满暗礁的海域。对散户而言,最重要的不是时刻追逐暴利,而是活下去。只要能活下去,就有机会在下一轮周期中站上新的起点。
总结
"10·11暴跌"揭示了加密货币市场日益复杂的面貌:它不再是一个孤立的市场,而是深度嵌入全球金融体系和地缘政治格局中。随着机构玩家和复杂金融工具的普及,市场的运作机制已发生根本性变化,普通投资者需要重新审视自己的投资策略和风险管理框架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