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子(120BTC.COm)讯:上周后段市场的剧烈抛售,使原本乐观的氛围骤然转冷。科技股急跌、BTC同步下滑,加上社群舆论对牛市是否即将终结的追问,都让投资者感受到久违的压力。不少人担心是否会再出现过去那种七成以上的大幅修正。然而,在被恐惧淹没之前,更需要追问的是市场真正发生了什么事?知名巨鲸投资者Pompliano在最新的Podcast节目中做出以下分析。
市场两大支柱开始松动
今年推动市场的力量主要来自人工智能狂热的期待与利率下降循环,让资金重新涌向风险资产,人工智能浪潮带来的巨大基础建设需求,让科技股获得高估值的正当性。然而,这两个支柱近期都出现不稳。联准会是否会在十二月启动降息仍存不确定性,部分决策者仍可能反对。人工智能企业的资金压力也因OpenAI直言需要政府支持而暴露在镁光灯下,投资者开始质疑一间预计今年营收将达两百亿美元的公司,是否真能支撑庞大到一点四兆美元等级的基础建设承诺。于是市场开始反思人工智能相关资产的估值是否过度乐观。
Pompilano提出Niles Investment Management创办人Dan Niles的观察:今年推动股市上行的关键力量其实只有两项,宽松的资金环境与对AI的狂热期待。
利率重启下降循环,使市场流动性改善,这为高估值科技股、成长股、甚至投机型资产提供养分。
AI带动的资本支出热潮。
投资人押注AI将成为下一个跨世代科技浪潮,相关企业激增的硬件支出把半导体、资料中心等供应链价格推至高点。
然而,过去两周这两项关键支柱却开始松动:联准会是否能在12/10降息仍有变数,甚至可能遭到多位委员反对。OpenAI直言AI基础建设成本庞大,需要政府支持,投资者开始质疑企业是否能承受长期投入。当市场开始质疑利率前景与AI叙事的「可持续性」,目前的高估值自然首当其冲。结果就是:
标普500上周微幅上涨0.1%
七大巨头(Magnificent7)却下跌1.1%
AI指数更重挫3.2%
超依赖资金面的罗素2000下跌1.8%
这些波动揭示了一个事实:市场正在重新定价未来,而价格永远比情绪诚实。
价格快速反应市场疑虑
市场的重新定价立刻反映在指数上。标普五百虽然略有上涨,但科技权值明显承压,七大科技龙头同步下跌,人工智能相关指数更出现超过三个百分点的跌幅。依赖宽松资金的中小型企业受到更大冲击,罗素二千指数接近两个百分点的下滑,其中超过三分之一的成分公司仍处于亏损状态,使其估值在利率不确定时变得格外脆弱。这些细微但一致的调整,显示市场正在重新评估未来,而价格通常比情绪更早说出方向。
白宫试图稳定民心
面对市场疑虑,白宫与政策官员迅速出面试图稳定民心。川普政府经济顾问Kevin Hassett强调购买力在新政府任内回升1200美元,正逐步修补通膨造成的损害。财政部长Scott Bessent更预测2026年上半年,美国实质购买力将大幅改善。值得注意的是,Bessent明确表示他不会用统计数据去说服人民,因为他们其实没那么不舒服。近年美国民众的主观感受与官方数据明显脱钩,这也反映在选民情绪与消费行为上。政策并非市场走势的唯一驱动,但市场绝对不会忽视政策讯号。
面对情绪动荡,政策官员迅速出面说明。白宫经济团队指出,在拜登政府期间,家庭实质购买力因通膨下滑约三千美元,而川普政府上任后则回升约一千两百美元,试图强调生活成本可能正在改善。财政部长则认为,能源价格与利率的下降将在未来两年显著提升家庭的实际购买力。他同时承认,纯粹依赖统计数据无法完全反映民众的感受,也不会试图说服民众「其实没那么糟」。在民众主观感受与官方数据逐渐脱钩的环境中,这样的坦率反而让政策讯号更具说服力。
零售投资者结构正在改变市场
在经济压力仍存的情况下,美国普通家庭却以史无前例的速度涌入金融市场。年收入介于三万至八万美元的群体中,已有超过半数拥有投资帐户,而其中近一半是在过去五年内新增。Robinhood两千五百万使用者中,将近一半是首次开设投资帐户。二十五岁族群中,现在已有接近四成拥有投资部位,而在二〇一五年时这个比例仅为约六趴。收入低于中位数的家庭,现在占摩根大通投资帐户的三分之一,高于十年前的两成。四十岁以下投资者的股票持有量更自二〇二〇年以来增加约三倍。这场零售投资者的结构性崛起,使市场的资金来源变得更广、更年轻,也更加持久。
企业获利仍是市场最硬的底气
无论情绪如何,企业获利的强劲表现才是市场最实质的支撑。在效率提升与科技导入的双重作用下,许多大型企业能以更少的人力创造更高的利润,价值与产能同步提升。市值达兆美元等级的企业依然维持接近三成的年增长率,这些成果不是叙事或预测所能伪造,而是真实竞争力的展现。只要企业获利不减,市场就不会轻易步入长期熊市。
的极端恐惧未必意味崩盘
在加密市场,恐惧与贪婪指数已连续八天维持在极度恐惧的水平。历史资料显示,每当指数跌破二十,后续的表现往往不俗。过去的平均结果显示,在极端恐惧出现后的一天通常会小幅上涨,一周后呈现明显回稳,一个月后平均接近两成的涨幅,三个月后常出现超过六成的累计上涨。虽然历史不能预测未来,但这些数据普遍暗示极端恐慌通常不是崩盘前夜,而是新一轮上行周期可能酝酿的阶段。
修正并非终结,牛市基础仍未改变
综观整体环境,市场目前更像是在进行一次健康的修正,而非牛市的终章。利率的不确定性与人工智能资金压力引发短期波动,但推动市场上行的深层力量仍在,包括企业获利、创新科技、多元资金来源与年轻投资族群的快速成长。这些因素构成了牛市不易结束的底层逻辑,也是支撑市场继续前行的主要动能。
面对波动,最需要检视的往往不是市场,而是自己的投资组合。如果短期下跌令投资人无法安心,可能意味着部位过度集中、杠杆过高,或标的与自身风险承受度不符。市场的震荡永远存在,但长期投资人的胜利往往来自于能否在情绪剧烈变动时保持耐心。